父母双学霸: 不让孩子走高考的“独木桥”, 却上了国际教育的“贼船”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笨拙在上海 Author 笨拙在上海
这篇文章有点碎,申请海外大学因为选择多样,每个家庭和学生的体验都很不一样。没有哪条捷径能直接通往人生赢家,考上大学只是成长过程中的最普通一步而已,后面的日子还长着呢。
这篇文章只是针对个人经历的一些思考,比较片面,仅供参考。
作者:笨拙在上海
本文来源:公众号“笨拙在上海”
ID:BZ_Shanghai
如果让我一句话总结一下女儿从小学到高中的求学路径,我只能说 “计划永远滞后于变化”,或是“现实远比理想更骨感”。
上不上高考的独木桥?
我们这一代人都经历过高考走独木桥的过程。我自己小时候上学并不复杂,一路考试过关,初中考进我们区唯一的市重点中学,高中保送本校。参加高考是在1989年,每天上街看坦克之余,因为心理素质好,居然还考了我们高中和我们区的第一名(不是海淀和西城)。
这个过程相当简单直接,几乎不用动什么脑筋,只要按部就班努力考好成绩,自然水到渠成。
但是我不想让女儿走同样的公式化的标准道路。
成绩不代表优劣
考试成绩不好的原因很多。越是标准化,难度适中的考试,成绩高代表的是细心和快速反应的能力。成绩低并不能说明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。细心的代价可能是牺牲了创造力和敢于冒风险犯错的能力。
我的中学同学里有因为紧张或者偶尔不细心,高考比我低了几分,这能说明他们学科知识掌握的不如我吗?
考试焦虑后遗症
我不想让女儿因为考试成绩和排名而焦虑。我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很会考试的学生,越是大考越能超常发挥。但是在高考结束之后的十年里,我时不时还会做考试的噩梦。在梦里参加高考,脑子里一片空白,一身冷汗醒来,记起来自己这辈子再也不用高考,这才如释重负。
这说明我虽然表面上不紧张,但是考试焦虑还是成功钻进了我的潜意识。
因为焦虑而考试失常,进不了自己梦想的学校,这是现实中的噩梦。如果高考独木桥的后果是不管考得好不好,都可能长期焦虑,为什么让孩子再经历同样的人生呢?
以结果为导向的人生不需要思考
衡量标准单一的输赢模式,对于我个人来说最大的缺失是从来不需要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,想做什么。随波逐流,享受家长、老师和同学对成绩的赞美就够了。直到三四十岁才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干什么,遗憾的是至今还想不明白。
我老公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他一直向往做医生,却在家长的影响之下保送进了当时相当热门的投资经济专业。在别人眼里是成功的榜样,只有他自己知道此生最想做的事成了永远错过的遗憾。
不参加高考,就可以零焦虑吗?
确定了不参加高考这个大方向,我们家过了好几年舒服日子。学校不满意,转学。反正也不用操心学区和学籍。现在回头看,还是太天真了。
我女儿中小学求学路径用“无知者无畏”来总结,可能更准确一些。女儿转学多次,毫无规划,公号里曾经写过几篇转学的旧文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找来看看。
其实,之所以过了几年舒服日子,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些年还没有微信朋友圈,家长群和自媒体这几个妖孽。自从这几个妖孽开始在教育界呼风唤雨,离开高考独木桥的家长们就开始往同一条贼船上挤了。
新焦虑之一:去哪里读大学?
印象中我女儿上幼儿园和小学的时候,也就是2013年之前,多数家长对于海外留学还停留在国际教育更全面,不需要刷题,不需要一考定终身这样的粗浅认知。我们也一样。
虽然想好了不参加高考,但是到哪个国家去读大学,一直没有仔细想过。我自己是在挪威留学,老公在法国留学,我们两个都没有在美国真正读过书(除了我曾经在美国大学有过一个学期的交换经验),一开始并没有对到哪个国家读大学有过执念。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,去哪里读大学成了让人头痛的问题。
六年级转学到上海之后,同学的妈妈们不定期的当面或是在家长群里传授大学申请的知识。每年大学录取季,大家见面讨论的都是学校有几个毕业生考上名校了。我女儿在上海就读的第一所学校是离家不远的双语学校,这所双语学校以前毕业生战绩不行,曾经沦为渣校。
女儿转学过来的时候,学校刚换了校长。新校长英国人,性格强势,在我女儿入学的第二年,就扭转形势,一名毕业生破天荒考入剑桥大学。从此学校的名气开始蒸蒸日上,如今已经成为沪上很难考入的一所国际双语学校。
刚转学到上海的时候,我对考大学这事儿很不以为然,觉得大家都是紧张过度了。女儿在学校几个好朋友的妈妈们,当年选择这所非一流双语学校,也都是佛系家长,希望孩子脱离体制内的激烈竞争。
大家当时的想法几乎都是美国大学申请太烦了,为什么不申请英国,加拿大,还有澳大利亚呢?这三个国家的大学都申请流程简单,不需要额外标化考试,为什么我们非要纠结于美国大学呢?
英国的牛津、剑桥都是世界名校,伦敦政经,帝国理工也是世界知名大学。这四所学校,考上任何一所,都是值得骄傲的。申请英国的大学,流程简单很多,学校最看重的就是学生的成绩。牛津剑桥额外有自己的入学考试,只需要在校内里参加考试就可以了。不需要像申请美国大学那样满世界的飞去考试。
我们纠结了很长时间,最终选择放弃申请英国的大学。女儿的几个好朋友也都选择了申请美国大学这条路。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去英国读大学,我想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心路历程。
首先英国没有私立大学,所有大学包括牛津剑桥都是公立大学。公立大学就是吃国家财政,纳税人的孩子少交学费的学校。自从中国人开始出国潮,中国留学生就成了英国大学的现金牛,学费是英国学生的三到四倍。我们成了替英国政府补贴大学教育的手段之一。
第二,英国大学本科学习是三年期,假期还特别多,实际上课时间没几个月。因为是公立大学,上大课的情况居多,学生也容易混日子。老师都是体制内公务员,没有美国私立大学里那种授课的压力,动不动还要因为政府削减福利而罢工。
最后,英国的大学本科,跟中国大学类似,很难换专业。一旦考进去,想换专业,只有退学复读这条路。跟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相反,英国大学相对传统,不鼓励双专业,和跨界学习。
这样分析下来,虽然申请美国大学,会让孩子和家长多脱几层皮,最后我们还是决定去美国,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大学教育。但是也因为这个决定,我们的焦虑多了好多倍,到底值不值得,真的很难讲。
新焦虑之二:迷一样的美国大学申请之路
定了申请美国大学的方向,真就仿佛上了贼船。虽然离开了高考金榜题名的噩梦,在自媒体的轰炸之下,美国大学排名成了新形式下的“高考”。
今天但凡有点追求的家长,都应该能把US News的美国大学排名背的滚瓜烂熟。每年大学录取季,就是各个教育机构晒光荣榜的时刻。这种无人监督的榜单,每一个都大肆宣传自己的学生几个考上了藤校,几个考上了排名前三十的大学。看多了自媒体,很容易有一种全中国的毕业生都上了榜,绝不能少了自家孩子的不甘。
最让人抓狂的是,这还是一条扑朔迷离的成功之路,没有标准答案。很多家长们以结果为导向,通过对过去金榜题名的学生成长路径详尽分析,从中学,甚至小学开始规划孩子的学习和兴趣爱好。这种多维度的没有标准的选拔,让学校,辅导机构如鱼得水。秘方和捷径满天飞,当然这些都不是免费的。
新焦虑之三:赛道合一
有了清晰的大学排名,家长的期望值也开始趋同。本来想逃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没想到跑道上斜刺里杀出了更专业的选手。
原本国内的所谓国际教育是给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子女设立的。能招收中国国籍学生的双语国际学校都很小众。国外大学那么多,竞争也不激烈,本不应该过多的焦虑。想不到的是,几乎是一夜之间,所有的名牌公立学校都开始开办国际部,原本平行不相交的两条赛道,因为这些中国特色的国际部开始合并为一。
从升学结果来看,公立名校国际部几乎全面碾压其他私立学校。我看过一个北京公立名校国际部的大学申请结果数据,真的是吓呆了。全校200多毕业生,超过95%都考入前三十名的大学。
问了几个门儿清的北京妈妈,为什么这学校这么牛。其实配方也并不复杂,都是公立体系一路筛选下来的牛娃,外加学校根据国外大学的入学需求,帮助学生在竞赛和活动上不断加料,打造出360度无死角的超级申请人。
一部分精明的民营私立国际名校也有办法。既然为了收学费,对学生的材质不能太挑剔,就只能在资源配置上想办法。通过不断的考试加压,筛选出可能的优质上榜候选人,分班教学,尽可能把学校的资源更多的投入到这些学生身上。这些学生一旦上榜,就是学校未来招生最好的广告。
以考国外名校为目的,通过成绩排名激励学生的手段,跟我小时候曾经经历过的学习体验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吗?
无奈的边缘赛道
大学申请结果拿不出手的就是那些依旧拒绝对学生进行成绩分类,对大学排名不重视的国际学校。我女儿上的就是这类学校,最近几年录取结果来看,这类学校已经被碾压成边缘赛道了。
有追求的中国家长,纷纷用脚投票。公立名校国际部考不进去,私立名校又太势力,万一孩子成了陪读别人家孩子的分母,家长也心有不甘。只好中学阶段就把孩子送出去,提前占坑。可谁能想到今年飞出了个黑天鹅新冠病毒呢?
精彩回顾
新冠冲击下, 美国高校艰难抉择: 削减开支、争夺生源、亏空关门
从英国到上海, 用网球叩开世界名校大门的女孩:特长+学术, 她是如何做到的?
学生交着几十万学费上网课, 学校不退钱还哭穷: 疫情揭开美国大学的残酷真相
为什么IB课程可以获得全球认可?
国内IB学校那么多,该如选?
CWA世华学术主任深度解析IB教育
限时免费【系列讲座】
扫码入群↓↓↓